上?;蒈惋嬚勈称钒踩珕栴}還是道德安全問題
“民以食為天”。吃飯問題是每個人的頭等大事,李瑞環同志曾經有過一段實打實的論述:世界上的許多事情可以講個百分之幾,唯獨吃飯問題必須講究百分之百??梢?,與吃飯有關的民生問題不是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大事情。
飯要吃飽,還要吃好。溫飽尚且無法保證的時代,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關注自然沒那么強烈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,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,食品安全問題也進入公眾視野,并一次次刺激著國人的眼球,考量著社會的心理承受力。瘦肉精、地溝油已經“小兒科”,蘇丹紅、三聚氰胺等等對于大多數普通人曾經陌生的詞匯也不再新鮮,至于“鎘大米”、“呋喃丹生姜”等有毒食品,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。從幾年前開始,據說就連雞蛋里邊都可以注水。假冒偽劣手段可謂不斷翻新,讓人猝不及防。
相信每個人都會對此冷汗淋漓。菜農知道自家的菜是如何種出來的,所以他們不吃,原因很簡單,吃了會壞事兒。同時,另一個讓人氣憤卻也糾結的重大疑問或稱社會問題也隨之而來:你自家都不吃,為何還要賣給別人?驅使菜農如此“昧良心”的行為究竟因何而出?這是一個單純的食品安全問題,還是道德問題、監管問題抑或其它問題?
很顯然,無論出于理性還是情感的為菜農辯護者能夠列舉出多少外在的理由,諸如菜農們的生存生態、有關部門的監管缺位等等,一個基本原則卻明白無誤:你自己都不敢吃的蔬菜賣給了旁人,與誠信有關的道德問題就確確實實存在。作為商品生產供應者,作為社會成員,缺失了誠信這個根本前提,哪怕你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受害者、弱勢者,一切都很難讓社會公眾理解和同情?!凹核挥?,勿施于人”,誰違背了基本的道德標準和倫理規范,誰就要為自己的行為埋單。
“誠者,天之道也;誠之者,人之道也?!边@是中國傳統文化關于“誠信”的基本觀念,“誠”與“信”作為倫理道德的范疇,分別從天、人兩個方面對個體、社會進行了規范。朱熹認為,“誠者,真實無妄之謂”; 程頤則說,“以實之謂信”?!罢\”更多地強調“內誠于心”,“信”則側重于“外信于人”?!罢\”與“信”有機結合,就形成了一個內外兼備,具有豐富內涵的價值體系。到了現代社會,誠信之于公民,即是誠實可靠,信守諾言,言行一致,淳樸不欺等社會認可的美德表現形式。